50年前火遍全国的“译制片”,为什么渐渐消失了?

上世纪50年代,国产影视行业还处在萌芽阶段,老旧的黑白电视机一个镇上也只有一台,家家户户都还靠着门口的小喇叭听广播,所有人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公社组织放映电影,那时候大部分电影都是外国片,厂家临时找来几个学外语的大学生,一边翻译一边配音,那时候这种电影有一个广泛的称呼,叫“译制片”


(资料图片)

黑白的画面,加上口不对型的国语,但却也无法抵挡大家对电影的喜爱,《普通一兵》、《流浪者》、《在人间》、《虎口脱险》,这些经典的电影被一部部传到国内,通过翻译、配音后,在各大城市、农村放映,也正是因为电影文化的普及,刺激中国诞生了最初一批的导演和演员

中国最早参与译制片的电影厂,是东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时我们国家和S联的关系很好,所以翻译的大部分电影都是那得,只不过当时译制片在国内刚刚起步,配音演员的质量和电影制作工序也参差不齐,有些配音演员会外语,但说话总是一股东北大碴子味,是不是还会彪两句大家根本听不懂的东北话

国产译制片真正成型,还是在1950年后,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专门的译制片小组,从翻译、成稿、配音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也正式在那一年,许多优秀的译制片作品应运而生,《佐罗》、《罗马假日》、《茜茜公主》等,翻译的程度、剧情和台词,都不亚于国外的原版作品

巅峰时期的上影厂,平均每半个月就能翻译一部电影,而且质量绝对不输给原厂,翻译的台词甚至还犹有胜之,当时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配音演员,仲星火、高博等人,他们的声音至今令人回味

只是可惜的是,从步入千禧年后,译制片在国内开始逐渐走向没落,2020年后,国内几乎再没有一家电影厂成立译制片小组,这也预示着译制片的时代,已经正式终结

译制片的衰落,是时代的必然

早年间大家观看译制片,主要是因为语言不通,大家又没有其他的娱乐手段,所以经过翻译的电影,才会在国内大火,可新时代后,90%的电影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观看,05年左右,我们国家掀起了一股字幕组风潮,数以万计的公司和个人都开始翻译国外电影,给译制片造成了很大冲击

另外就是观影群体的变化,早年间观看译制片的影迷,大部分文化程度都比较低,不通过翻译很难理解电影真正的意思,而现在的观众,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不说精通外语,起码看字幕是没问题的,所以译制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最后就是电影市场的改变,2010年后,中国成为了世界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之一,甚至绝大部分国外电影,都会在制作时,特意翻译一部中文版的电影,以保证自己在国内的票房,相比较于国人自己的翻译,电影原厂商明显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诸多因素汇集在一起,这才导致了译制片的没落,而虽然当年那个黄金般灿烂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那些优秀的译制片作品和配音演员,却是我们很多人,不可磨灭的青春回忆

不知在座各位对哪部译制片印象深刻呢?

关键词:

上一篇:热头条丨阴超是怎么个做法_阴超怎么操作的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