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假不放假——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大、上外等6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百余名大学生分别前往上海16区融媒体中心,踊跃参与暑期“四力”实践活动。
(资料图)
澎湃新闻开设《大学生在基层——“四力”实践活动作品选登》专栏,从中感受大学生们深入小区听民声、奔赴远郊接地气的精神面貌。
在崇明北部沿江,有一座“上海海岸电台发信台”,每天一道道电波从这里发射而出,传送到茫茫大海中的船舶上,为水上交通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今天,跟随记者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地方。
全球最大发信台
沿合五公路一路向北,穿越北沿公路后,农舍渐少,人影渐稀,当一架架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映入眼帘,就将抵达岛屿北部岸堤。在这片鲜少有人到达的垦区,合五公路6188号,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通信中心(又名“上海海岸电台”)崇明发信台沿江而建,掩映于绿树碧水间。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
上海海岸电台,始建于1905年,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崇明发信台2020年启用,占地600余亩,体量大、业务广、设施齐备。这个对大多崇明人来说,既陌生又神秘的地方,每天通过无线电波,全天候为海上各国船舶,提供船岸通信、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和海上安全信息,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优良的船岸通信发信台。
走进崇明发信台,几座办公楼悄然而立,四侧原野中,数十幅天线直冲云霄。“崇明地域广阔,北部垦区靠近长江和大海,没有多余电磁干扰,从这里发射信号能有效覆盖国内和国际通航区域。”上海海岸电台崇明发信台副主任王正华介绍,原本该发信台建于浦东周浦地区,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浦东大开发的脚步不断迈进,不断有城市建筑拔地而起,周浦发信台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受到限制,于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出迁建决定。经过充分调研考察,最终选定崇明港沿镇北部一片垦区作为发信台新址。2012年10月,“上海海岸电台发信台迁建工程”正式开工,项目实施“边建设边搬迁”的方式,历经8年时间,于2020年4月完成最终迁建。
在崇明发信台的设备机房里,数十台发信机在超大电力设备的带动下,24小时不停歇工作,通过对信号源处理、调制,实现无线电信号发射。王正华介绍,崇明发信台是我国唯一在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中承担西太平洋第七搜救区国际DSC中高频值守任务的发信台,拥有在册60台中、高频发信机,其中多套设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在室外天线区,记者看到,一副副通信天线巍然密布,有的像渔网,有的像铜钱,有的像圆锥……据介绍,崇明发信台共有中、高频天线15大类共计43副,包括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数周期天线、扇锥天线、竖笼天线、多模多馈、中馈天线等,这些天线虽形态各异,却都能高效完成电波发射,“联通”船岸,将一条条安全信息传送到我国海域及国际航域的船舶上。
打造综合发信台
上海海岸电台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中控台、收信台、发信台……在上海各处,各台(站)采用光缆和微波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岸台通信系统。崇明发信台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上海海岸电台的发信环境,还为岸台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崇明发信台建成后,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对其定位明确,不仅要将这里建设成一个规模大、技术优良的船岸通信发信基地,还要将这里打造成具有海岸通信展示馆和水上安全通信业务技能训练中心的综合发信台。
目前,在崇明发信台基地里,一处“上海海岸电台实物档案室”已基本落成,档案室里保存了百年岸台发展中留下的一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设备资产、文史资料,序区、实物区、体验区、文化区、未来区五个部分有机融合,通过实物展示、文化介绍交相辉映的方式,向参观者呈现了百年岸台的历史面貌,和未来发展方向。
其中,序区概括介绍了上海海岸电台的公益职责、建馆的现实意义等;实物区科普了上海海岸电台四大传统业务,包括莫尔斯电报( MORSE )业务、单边带无线电话( SSB )业务、奈伏泰斯( NAVTEX )业务、数字选择性呼叫( DSC )业务的通信知识,展示了这四大业务系统历史上所使用的设备实物、通信技术;体验区设立了莫尔斯电码实操平台,可进行最初的无线电通信方式情景式体验;文化区展陈了文史实物资料、重大历史事件、当代重大科技成果等;未来区则描绘出上海海岸电台未来发展蓝图。
崇明发信台副主任张赋君介绍,建在崇明发信台内的水上安全通信业务技能训练中心也正在筹备中,崇明发信台占地面积大,有齐全的设施设备,在这里既可以获得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可以进行实操训练,非常有利于开展海上安全通信相关培训,“水上安全通信业务技能训练中心落地崇明发信台后,将大大提升我国在水上安全通信领域的影响力。” 张赋君说。
坚守海岛发信台
崇明发信台地处岛上北部垦区,紧靠长江堤坝,路途遥远、位置偏僻,发信台基地四周,除了广袤无垠的农田,就是一望无边的荒滩,即使驾车出行,到最近的镇区,也需要大约二十分钟。在这样一个杳无人烟之处,却有一群人始终默默坚守,为祖国的水上通信事业无私奉献。
九零后的张赋君是江苏江阴人,2019年来到崇明发信台工作后,就开始了崇明-浦东-江阴的三地辗转生活,“我每周都要来崇明,连续值守48小时,如遇到防台防汛,还要坚守更长的时间。”对于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张赋君依然乐在其中,“我毕业后,去过电视台,也创过业,还体验过岛上生活,几年折腾后还是选择了一份更有意义的事业。”数年不同的工作经历,张赋君跑遍祖国各地,却始终没有放弃专业知识的积累,最终他考入了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从此开启了与崇明的缘分。
张赋君也坦言,崇明发信台远离市区和崇明城镇区,对长年扎根一线的老一辈通信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年轻人来说不免乏味难熬。基地需要24小时全天候值守,工作人员实行轮换班模式,下班之后,他们会在基地里打打乒乓球、散散步,也时常走出基地,到堡镇、港沿镇区购买生活物资,或者到附近田野、河边,感受崇明的自然生态。“我们通信人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份事业还得抱有一种执着的情怀,这样才能忍耐寂寞,不畏艰辛,将身心付诸事业。”
崇明发信台今年新招录了一批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从祖国大江南北,远离繁华都市,来到崇明一隅,为祖国航海保障事业注入新的能量。平日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除了手把手给年轻人传授技能,还对他们在事业规划和职责使命方面不断谆谆教诲,“未来航海保障事业就要交到他们手上,我们必须让这些孩子要静得下心来学习,与电台共发展、共成长。” 发信台主任王建安诚恳地对记者说。
科技飞速发展,如今航保通信人的工作环境相比以前要好得多,老一辈通信工作者操作无线电台、敲击电码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了档案室里的体验项目,虽时代更替,但使命依然,一代又一代航海通信人始终不忘初心,无私坚守,默默弘扬着“波连万里岸海、心系航海安危”的水上通信精神。
(原标题为《崇明这里,有一个神奇的“发信台”》)
关键词: